石材網獲悉,在上海豫園的寶華樓內有一家非遺集合店“守藝·非遺”,值得一提的是“守藝·非遺”的創始人葉戴偉,不同于一般創業者,他還是國家雕刻一級(高級)技師、上海市黃浦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浙江省玉石雕刻大師。
匠心傳承,順應自然之美
據介紹,葉戴偉從小生活在“中國石雕之鄉”——浙江省青田縣,他的父親是一位石雕匠人,從小耳濡目染,也對石雕有了濃厚興趣。自小學起,他便開始學習素描、色彩等美術課程,為日后深耕石雕創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談及自己的創作之路,葉戴偉告訴記者,作為雕刻者,首先要靜得下心來,愿意坐“冷板凳”,這份耐心和堅持是整個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件石雕作品的創作,從最初的構思到設計定型、再到雕刻完成,整個流程通常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每天工作要8到10個小時,而幾百斤、幾千斤的石雕則要耗費更久時間。
在采訪中,葉戴偉以一件名為“節節高”的作品為例,介紹了青田石雕的工藝流程大致分為選料布局、打坯戳坯、放洞鏤雕、精刻修光、配墊裝墊、打光上蠟六道工序。他表示,相較于其他玉石,青田石硬度低,溫感變化敏感,創作中需格外細致與專注,避免石雕出現開裂。
守正創新,刻畫細節之妙
葉戴偉表示,老一輩大師更鐘情于花卉、山水等傳統題材,而年輕一代的手藝人則更傾向于展現創新思維,在作品中融入當下流行元素與熱點。但年輕的手藝人在創作過程中可能還是會遇到的瓶頸和挑戰,這時還需多向前輩和老師們去學習、去交流,從中吸取經驗。
葉戴偉認為非遺傳承離不開創新,并且對非遺的創新并不意味著對傳統的否定,而是在深刻理解傳統的基礎上進行的再創造。這對于保護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青田石雕這樣的傳統工藝,具有重要的意義。
同樣,伴隨時代的發展,雕刻工具也經歷了革新。葉戴偉坦言,電動工具并不會減少雕刻所需的時間,但它們能極大地提高雕刻的精細度,讓手藝人更加專注于作品的精細打磨,將青田石雕的工藝推向新的高度。
攜手黃浦,發展非遺之新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到創業者,從一家小型店鋪到在多地注冊公司,葉戴偉的身份經歷了多次轉變。在上海黃浦,他創立了上海新戴憶文化創意發展有限公司,并精心打造了“守藝·非遺”品牌。在華寶樓開設的非遺集合店,匯聚了蘇繡、手工皮包、石雕等多種非遺工藝品,讓更多人得以近距離欣賞和了解非遺的獨特魅力,感受每一件作品所承載的工匠精神和時代溫度。
葉戴偉表示,一直以來,黃浦區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給予高度重視,不僅向我們提供了產業補助,還支持我們舉辦各類展覽等。在未來,他將繼續致力于青田石雕的傳承與發展,做好非遺品牌化工作,讓非遺煥發新生。
對于同樣熱愛非遺的年輕人,葉戴偉鼓勵他們不應局限于工作室內的創作,而要積極地走出去,了解當下消費者喜好與潮流趨勢,推動石雕等傳統技藝創新發展。也希望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青田石雕,關注非遺,攜手推動國內中國非遺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助力非遺能走進千家萬戶,在新時代綻放各自獨特光彩。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