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質生產力”、“人工智能+”等國家戰略引領下,智能礦山建設作為礦業轉型升級的核心路徑,在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成為了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石材網獲悉,多項重磅提案不僅為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還描繪了未來礦山“少人化、無人化、智慧化”的藍圖。
兩會智能礦山提案“四大突破”
●無人駕駛規模化應用:從露天礦到井下礦
全國政協委員馬華東提議推廣礦山無人駕駛運輸技術,并建議新疆等資源大省建立智能化標桿項目。目前,新疆已擁有國內最大的露天礦無人駕駛卡車集群(619臺),并在地下非煤礦山實現了遠程遙控鏟運裝備的應用。提案建議通過5G專網與云控平臺構建車-云協同體系,解決極端環境下的作業問題,并推動相關技術標準的制定及向中亞地區的輸出。
●深部開采智能化技術攻關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亮強調深部煤礦智能化轉型的重要性,提出了研發AI地質風險預測系統和自適應導航無人設備的建議,旨在實現采掘全鏈條無人化操作。
安徽理工大學與行業龍頭合作建立了“煤炭無人化開采數智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已在該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
●裝備技術“卡脖子”難題破解
邢京龍代表關注大型磨機傳動技術國產化的問題,提出應通過產學研結合攻克國外壟斷的技術難題,推動礦山裝備制造業從依賴進口轉向出口導向型發展。同時,他呼吁加強對有色金屬礦山智能化的支持,包括制定相關標準和發展綠色智能裝備。
● AI技術貫穿礦業全生命周期
姜耀東委員指出,AI正在重塑礦業邏輯,覆蓋找礦、開采設計、生產安全和生態修復等多個環節。他的提案強調了“技術+政策”雙輪驅動的重要性,并建議調整土地政策以激勵礦山修復后的文化旅游開發。
未來啟示:智能礦山建設“三向發力”
●技術攻堅:瞄準深空、深海、深地
袁亮代表建議設立“深地國家實驗室”,探索深部資源開發的新方法;姜耀東則建議提前研究太空采礦技術,為未來的月球基地資源開發做準備。
●標準與生態:構建產業協同網絡
加快制定智能裝備認證、數據互通等標準,如馬華東提出的礦山無人駕駛安全規范,促進產業協同發展。
●人才與政策:破解“最后一公里”
校企合作開設智能采礦專業課程,建立“礦山工程師認證體系”。同時,通過稅收優惠和專項基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智能化改造。
石材網了解到,伴隨新《礦產資源法》配套政策的逐步落實,智能礦山建設不再僅僅是試點項目,而是礦業生存發展的必然選擇。未來,中國礦業將以技術創新和制度革新重塑全球競爭力。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