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永豐縣石灰石產業:“粗獷模式”到“綠色循環”的變身
永豐縣石灰石產業:“粗獷模式”到“綠色循環”的變身
暮春時節,永豐縣陶唐鄉水泥用灰巖礦的礦山上,智能化采礦設備正在有序作業,山體植被郁郁蔥蔥。這與十年前“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的景象形成了鮮明對比。在山腳下的藤田新材料產業園,江西廣源新材料有限公司的自動化生產線上,納米級碳酸鈣粉體如細雪般落下,這些曾經被視作“石頭渣”的粉末如今成為了塑料、醫藥、涂料等行業的“工業糧食”,以每噸數萬元的價格銷售,上演了一場“點石成金”的傳奇。
破局:從“粗獷模式”到“高端制造”
石材網獲悉,永豐擁有豐富的石灰石資源,儲量達110億噸,碳酸鈣含量全國排名第三。然而,在2005年之前,由于無序開采和資源利用率低下,當地人只能守著金山過窮日子。轉機出現在2008年,永豐縣政府通過資源整合和技術升級,將資源利用率從50%提升至90%,并關閉了大量非法礦山和落后產能企業,使得永豐的礦石從低價出售轉變為高附加值的深加工產品。
蝶變:從“跟跑者”到“領跑者”
為了推動產業升級,永豐縣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勵企業與高校合作,走上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江西廣源化工就是這一轉變的成功案例之一,其智能化生產線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大幅降低了環境污染。目前,全縣有53家企業建立了研發中心,累計獲得發明專利127項,科技投入占比超過8%,遠超傳統制造業。
成鏈:從“單打獨斗”到“鏈式共生”
永豐縣獨特的“雙園區”布局促進了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陶唐新材料產業園專注于初級加工,而縣城工業園則致力于精深加工,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閉環。這種“鏈式效應”吸引了眾多知名企業的入駐,極大地提升了本地采購率,降低了成本,并帶動了上下游企業共同發展。
新生:從“資源依賴”到“綠色循環”
在環保方面,永豐縣同樣取得了顯著成效。
石材網了解到,廣源化工投資700萬元建設廢水處理系統,實現了廢水回用率達95%,粉塵收集率提升40%。此外,該縣推行的“智慧礦山”系統確保了每個礦點的開采量和環保指標都能得到實時監控,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可以說,永豐縣通過技術創新、資源整合和綠色發展,成功地將其豐富的石灰石資源轉化為高附加值的產品,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路。這一轉變不僅為當地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其他資源型地區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
關注世界石材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