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白手起家的民營企業家,也是基層群眾信賴的村支書;他是人大代表、勞動模范,更是一個始終不改初心的追夢人。在蛟河市天崗鎮這片因
石材而聞名的土地上,譚國山用二十年的時間,書寫了一段從“石”出發,風雨兼程逐夢不止的奮斗傳奇。
退伍返鄉 初識石材夢想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退伍回鄉的譚國山先后擔任民兵連長、治保主任等職務。面對家鄉的貧窮與落后,他深知,要改變村莊的命運,首先要自己“先富起來”,才能帶領大家共同致富。
憑借對本地豐富石材資源的敏銳洞察,譚國山毅然投身石材行業,承包了蛟河市石材總公司的一處礦山。然而,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由于缺乏經驗、設備落后,加上市場銷路不暢,合伙人撤資、資金鏈斷裂、債務纏身……最困難時,他欠下了十幾萬元的外債,在那個年代,這幾乎是一個家庭難以承受的重負。
“我媽那時候總說,好好的農民不在家老老實實種地,非要整什么礦山,欠一屁股饑荒,看你咋辦!”譚國山回憶道。
就在最艱難的時刻,轉機悄然來臨。臨近春節,一位老板偶然看中了他的產品,將庫存全部買下。這筆交易不僅讓他還清了債務,也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從此,他對
石材產業的信心更加堅定。
帶頭致富 打造“天崗石材”品牌
嘗到甜頭的譚國山沒有停下腳步。2002年,他籌資建起了石板材加工廠,引進先進設備,逐步形成集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條。2004年,他高票當選為太平山村黨支部書記,正式走上“帶頭致富”的新征程。
在他的帶領下,太平山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規劃建設黨員創業園,吸引15家石材企業入駐;
村里有2人從事礦山開發,20多人擁有自己的加工廠,300余名村民直接或間接參與石材產業;
2012年,太平山村被吉林市評為“紅旗村”,村集體收入突破2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11048元,遠超當時農村平均水平。
如今,天崗石材早已走出吉林,走向全國乃至世界。從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到北京亞運村、各地城市街道……都能看到天崗花崗巖的身影。譚國山笑著說:“你出門走著走著,低頭一看腳下的那塊石,沒準它就是來自天崗的優質石材呢!”
走向世界 打響中國石材品牌
隨著事業越做越大,譚國山的夢想也在不斷升級。他說:“我接下來要做的是把天崗石材做大、做好、做強,做出口!”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整合村里各家各戶的小作坊式經營,建立起統一的銷售網絡和合作機制,推動天崗石材從“小打小鬧”邁向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目前,天崗石材設備已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并在北京、上海、天津、黑龍江等地設立經銷處,形成了覆蓋全國的銷售網絡。同時,福建等地的石材企業紛紛前來尋求合作,天崗石材在業內的話語權不斷提升。
更令人振奮的是,天崗
石材已經成功打入國際市場,產品遠銷新加坡、日本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曾經無人問津的“破石頭”,如今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金飯碗”。
夢想不止 砥礪前行
二十載風雨兼程,譚國山從未停下追夢的腳步。從一個退伍軍人到村支書,從個體創業者到企業管理者,他的身份在變,但那份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的初心始終未改。
“創業也好,帶領村民致富也好,最重要的就是要腳踏實地。”譚國山說,“現在的政策越來越好,遇到困難找政府,政府的支持對我們走到今天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作為千萬追夢人中的一員,譚國山堅信:勤奮加努力,才是成功的真正基石。他將繼續奔跑在追夢的路上,用一塊塊堅硬的石頭,鋪就一條通往幸福生活的康莊大道。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