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上午,在南安市水頭鎮新華石材廠的車間內,一臺全新安裝的奔朗高速線鋸正以每分鐘2000米的速度飛速切割大理石。飛濺的水流順著細如發絲的切口流淌而下,奏響了一曲現代制造的工業樂章。
泉州市奔朗金剛石工具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懷恩介紹,這是他們首次在水頭廠區引入高速線鋸。傳統線鋸受限于羅拉結構與金剛線強度,速度普遍低于1500米/分鐘,且張力波動易導致斷線。要讓石材企業真正賺到錢,就必須突破速度與穩定性的雙重瓶頸。
突破“速度天花板”,應用邊界持續拓展
看著金剛線平穩地在荒料上劃出一道道整齊縫隙,新華石材總經理謝英森難掩興奮:“這臺設備比去年裝的線鋸提速33%。如果能穩定運行,我馬上再加裝一臺!”
石材網了解到,過去幾年,線鋸市場處于“野蠻生長”階段,各品牌重營銷輕技術,導致產品性能參差不齊。由于金剛線強度不足、張力控制不穩定,傳統線鋸難以實現高效、連續切割。
作為《石材機械多線切割機》團體標準的參編單位,泉州市奔朗金剛石工具有限公司的母公司——廣東奔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A股上市)通過兩年深入調研50余家石材廠,最終鎖定“線速與張力控制”這一核心難題。通過優化金剛石鍍層工藝,將線體張力強度提升至400u,并開發智能伺服張力系統,成功將線速突破至2000米/分鐘。
銷售經理高建朋表示,切割一塊常規大理石只需半分鐘進刀,效率接近翻倍。這種來自上市企業的技術迭代,正在引發整個行業的連鎖反應。
據新坤鋒機械總經理蔡建輝透露,2025年上半年主流品牌線鋸平均線速提升20%,價格下降18%。“隨著技術成熟,成本攤薄,中小型企業也能用得起線鋸。目前線鋸在全行業的滲透率已從35%躍升至50%。”
更值得關注的是,線鋸的應用場景已從單一的大理石加工,逐步擴展至花崗巖、石英石乃至奢石領域,推動南安石材產業向“全品類、高精度”邁進。
從“買設備”到“建生態”的產業升級路徑
回憶起三年前初次接觸線鋸的經歷,謝英森感慨良多:“早期設備穩定性差,我們不敢大規模投入。”直到首臺線鋸投入使用后,出材率比傳統拉鋸高出20%,“一顆料多切十幾片”,這才堅定了他升級設備的決心。
如今,謝英森更看重的是“設備+服務+技術”的一體化模式——奔朗不僅提供先進設備,還同步輸出金剛線耗材與切割工藝優化方案,構建起完整的技術服務生態閉環。
歐科大理石廠也走上了類似路徑。其引進的高測線鋸來自科創板上市公司,背后是超億元的研發投入和光伏領域的深厚技術積淀。“我們買的不是一臺機器,而是一整套研發體系。”總經理黃志賢坦言,高測線鋸搭載的智能張力控制系統,能夠根據不同硬度的石材動態調整切割參數,徹底顛覆了以往“一刀切”的粗放式加工方式。
技術革新催生綠色變革
線鋸帶來的不僅是效率的飛躍,更是生產環境的全面改善。澳文洲石材廠長吳招任算了一筆賬:切割效率提升2—3倍; 出材率提高15%—20%;石粉產生量減少80%;能耗降低30%;噪聲降至100分貝以下。
“以前車間里粉塵飛揚、噪聲刺耳,現在穿白襯衫上班都干凈利落。”不僅如此,產品質量提升也帶來了訂單增長。去年該廠加工量同比增長20%,環保改造的成本也在產能優化中迅速攤平。
這種“降本增效”與“低碳轉型”的雙重收益,正是南安石材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邏輯。
石材網了解到,作為年產值超千億元、擁有1700多家企業的產業集群,南安正通過技術倒逼破解“規模擴張”與“生態約束”的矛盾。政府牽頭搭建產學研平臺,采用“賽馬機制”推動高校科研資源與企業需求對接。奔朗、高測、品河等企業在技術上的重大突破,正是“政策牽引+成果轉化”創新閉環的成果體現。
當水頭車間的線鋸以2000米/分鐘的速度飛馳,飛濺的不只是清水,更是南安邁向“世界石材智造高地”的火花。從依賴傳統拉鋸到主導線鋸技術創新,從低端代工走向“設備+標準+服務”的整體解決方案輸出,千億石材產業集群的轉型密碼,就藏在那每一道毫米級的切口中,更鐫刻在“技術—標準—生態”的螺旋上升軌跡之中。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