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渭南市蒲城縣地處關中平原東北部,北部山區蘊藏著豐富的石灰石資源。然而,在過去粗放開采的過程中,由于忽視環境保護,導致了嚴重的生態破壞,山體巖石裸露、土層貧瘠、植被稀少等問題頻現。
石材網了解到,近年來,蒲城縣積極響應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號召,以礦山生態修復為核心,將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綠色發展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既保護生態環境又促進經濟發展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截至目前,全縣共完成了240個點位的修復治理工作,新增耕地76.78公頃、林地214.2公頃、草地246.6公頃,有效提升了區域水源涵養能力和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強了水土保持功能,穩定發揮了生態屏障的作用。
為了全面了解礦山生態破壞的具體情況,蒲城縣組織專業團隊對全縣范圍內的礦山進行了詳細排查,確定了需修復治理的礦山數量超過260處,并建立了詳細的礦山生態環境檔案。基于此,結合當地的生態功能定位、土地利用規劃及產業發展方向,蒲城縣制定了《蒲城縣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報告》和《橋山南麓礦山地質環境破壞現狀專項調查報告》,為后續的生態修復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資金保障方面,蒲城縣一方面加大了財政投入力度,累計整合各類涉農、涉林、涉環保資金約19686.19萬元,專門用于礦山生態修復重點項目;另一方面,強化企業生態修復責任,嚴格執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基金制度,確保修復資金充足到位。
針對不同類型礦山的特點,蒲城縣采取了多樣化的修復措施。對于露天開采的礦山,通過削坡降坡、修建擋土墻等工程手段消除安全隱患;對于廢棄礦坑,則采用回填覆土等方式進行土地復墾;對于破損山體和裸露邊坡,則主要依靠植樹造林、種草護坡等生物措施來增加植被覆蓋率,改善生態環境。
在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的同時,蒲城縣積極探索創新治理模式,注重挖掘礦區土地再利用潛力,將生態修復與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緊密結合。例如,臥虎山等修復點經過治理后,不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休閑娛樂,還通過土地綜合整治新增了耕地、園地和林地,促進了當地農林果業的發展。
隨著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周邊村民逐漸擺脫了傳統的靠山采石發展模式,轉向種植金銀花、連翹等中藥材以及柿子樹等經濟作物,并發展起了養雞、養羊等養殖產業,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為了確保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的長期效果,蒲城縣建立健全了全過程監管機制,加強了項目設計、施工、驗收各環節的監督。同時,縣自然資源局積極聯動各方力量,共同維護修復成果。通過設立“橋山南麓蒲城段礦山生態環境司法保護聯系點”等措施,進一步完善了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生態治理體系,激發了企業和村民參與環境治理的積極性。
如今,蒲城縣北部山區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昔日滿目瘡痍的礦區已變成了綠意盎然的田園風光。這不僅是對生態環境的有效修復,更是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成功實踐,標志著蒲城縣從“生態傷疤”到“綠色明珠”的驚艷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