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網獲悉,近年來,江西省贛州市在推進稀土廢棄礦山的生態修復工作中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由于早期開采工藝的歷史局限性,部分礦區仍面臨地形地貌受損和生態系統需進一步恢復的問題。此外,稀土廢棄礦山的歷史遺留問題與當地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問題相互交織,增加了治理難度。為解決這些問題,建議采取多管齊下的策略進行綜合修復。
綜合施策破解多重難題
治理機制:建立多部門參與、跨部門協作的治理機制,打破單一化和碎片化的治理格局,促進水利、生態環境、林業等部門間的合作,實現“山、水、林、田、湖、草、路、景、村”的一體化治理。
資金投入:通過申報國家示范工程項目、建立省、市、縣三級財政籌資體系,并吸引金融和社會資本參與。利用銀行借貸和給予市場化投資主體優惠政策來增加資金來源。
考核標準制定:設立統一的考核指標和標準,包括水質、水土流失、植被覆蓋率等,確保全面生態修復后的后期管護。
探索“三同治”修復模式
山上山下同治:山上實施地形整治、邊坡修復等措施;山下建設生態擋墻、截排水溝,消除地質災害隱患,控制水土流失。
地上地下同治:地上改良土壤并種植經濟作物或用于光伏發電;地下采用先進技術處理污染水體,減少環境危害。
流域上下游同治:上游穩沙固土、恢復植被,下游清淤疏浚、建設人工濕地,共同達到源頭截污和末端控污的目的。
推進“三同步”發展
綜合修復治理同步:深入分析區域內生態環境問題,精準剖析各要素之間的邏輯關聯,全面推進全要素綜合治理。
產業融合發展同步:“生態+”理念指導下的產業發展,將“環境痛點”轉化為“生態亮點”,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模式。
國土空間優化同步:結合區域特點優化“三生”空間開發布局,上游保護生態空間,中游改善生活空間,下游構建工業園區綠色低碳發展格局。
通過這些措施,贛州市旨在實現稀土廢棄礦山的全面修復和可持續發展,不僅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還促進了當地的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