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池州市以“生態修復+產業導入”模式煥發廢棄礦山新生
池州市以“生態修復+產業導入”模式煥發廢棄礦山新生
石材網獲悉 ,近年來,池州市積極探索廢棄礦山的轉型與再生之路,通過“生態修復+產業導入”的創新模式,成功讓1450畝廢棄礦區重煥生機,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從廢棄礦坑到智慧農業基地
在青陽縣喬木鄉金山村,曾經荒廢的保運礦業閉坑礦山如今正經歷著一場驚人的轉變。一個占地150畝、投資達5.6億元的智慧籠養蛋鴨項目正在這里落地生根。該項目不僅引入了AI機器人巡查系統和光伏供能、自動凈水等高科技手段,預計每年還能創造1.1億元的產值和2700萬元的利潤。
廢棄礦區變身航天科技試驗場
位于貴池區牛頭山鎮觀山村的雙贏采石廠,在關閉后迎來了新的使命——成為北京星河動力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火箭發動機試車臺的所在地。該公司投資3億元,利用這片345畝的土地,進行蒼穹液氧煤油發動機(CQ50)地面試車的同時,實施植被恢復和水土保持措施,有效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并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提供了成功范例。
文旅康養項目的崛起
貴池區華亞礦區則計劃轉變為集高端民宿和康養于一體的旅游勝地。江蘇隱龍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擬投資10億元,在這片240畝的土地上打造沉浸式文旅體驗項目,進一步豐富了廢棄礦區的轉型路徑。
池州市政府通過一系列舉措,包括場地整平、邊坡治理、植被種植及修建節排水設施等,已累計治理廢棄礦山102個,總面積達到9100畝。此外,該市還嘗試將生態修復與產業發展相結合,探索出諸如“生態修復+航天基地”、“生態修復+文旅康養”等多種新模式,成功修復并利用了超過1300畝的土地資源。
石材網了解到,未來,池州市將繼續深化這一模式,推動更多“生態修復+產業導入”項目的落地,致力于將廢棄礦山由“生態包袱”轉化為“綠色寶藏”,為地方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正如池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科負責人吳衛華所言,這些努力不僅保護了綠水青山,更為當地帶來了實實在在的金山銀山。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
關注世界石材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