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網(wǎng)獲悉,乾州石刻是起源于盛唐時期的瑰寶,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和文化的交融。乾陵——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不僅是乾州石刻藝術的發(fā)源地,也是這種藝術形式得以流傳至今的重要見證。乾州石刻以其精湛的工藝、獨特的風格,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乾州石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修建乾陵的時代,當時為了建造這座宏偉的陵墓,召集了全國最優(yōu)秀的石刻工匠。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工匠及其后代在乾陵周邊定居,并將石刻技藝代代相傳。從最初簡單的日常用品制作,逐漸發(fā)展為雕刻獅子、貔貅等具有藝術價值的作品,形成了乾州石刻獨特的風格。
乾州石刻代表性人物李省乾,一生致力于這門古老技藝的傳承與發(fā)展。他以極高的專注度和技巧,賦予每一塊石頭新的生命。如今,李省乾雖已年過六旬,依然是精神抖擻,歲月給他的臉上刻上了皺紋,卻無法磨滅他對石刻的熱愛與執(zhí)著。進行石刻創(chuàng)作以來,他用雙手守護著乾州石刻的傳承,續(xù)寫著“石”與“匠”的傳奇。他的作品不僅技藝精湛,更蘊含深刻的文化意義,成為了乾州石刻藝術的杰出代表。
李省乾出生在一個石刻世家,從小耳濡目染,對石刻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盡管父親起初反對他學習石刻,擔心其艱辛,但李省乾通過不懈的努力和執(zhí)著追求,最終獲得了父親的認可和支持。在父親的嚴格指導下,他掌握了各種雕刻技法,還學會了如何根據(jù)石頭的特性選材、構思,賦予石頭靈魂與生命,逐漸成長為一名出色的石刻藝人,在業(yè)內嶄露鋒芒。
石材網(wǎng)了解到,乾州石刻所用石材大多取自乾陵腳下的三郎溝。這里的青石質地堅硬、含鈣量高,是理想的雕刻材料,李省乾對其充滿了敬畏與熱愛,認為這些石頭是自然的饋贈,每一塊都有其特色,而自己的使命,就是通過石刻喚醒這些石頭的生命力。李省乾憑借多年的經(jīng)驗,能夠精準判斷石頭的質量,選擇最適合雕刻的石料。
李省乾介紹,乾州石刻多采用圓雕、浮雕、透雕等多種技法,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多具有鎮(zhèn)妖辟邪、招財進寶寓意。在李省乾的石刻工作室里,雕刻工具多種多樣,自制軟弓、石雕錘、自制鋼鋸弓、大小鉆、各類雕刻刀、鋼刷、大小鑿子、鉛筆、尺子等,他可巧妙運用圓雕、浮雕、透雕、減地平雕、線刻等多種技法,其作品風格古樸醇厚,線條簡潔有力,展現(xiàn)了鮮明的關中特色。
李省乾的作品尺寸多在10厘米至18厘米之間,既小巧精致又充滿力量感,同時變越攜帶,常見有獅子、貔貅、彌勒佛等做作品,深受市場歡迎。其中一尊10厘米高的石獅子尤為引人注目,它生動逼真,比例精準協(xié)調,細節(jié)處理得恰到好處,充分展示了乾州石刻的獨特魅力。
面對現(xiàn)代社會的變化,傳統(tǒng)手工藝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不少石匠們紛紛轉行另謀出路,然而李省乾始終堅持手工技藝的傳承,積極參加各類文化活動,展示精美作品,教導學徒更是傾囊相授,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了解并喜愛乾州石刻。同時,當?shù)卣卜e極采取措施,重視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和發(fā)展,利用多種媒介進行宣傳推介,讓乾州石刻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新的生機。
在這個快速發(fā)展的時代,李省乾和他的同行們正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守護著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確保乾州石刻這門古老技藝能夠繼續(xù)傳承下去。他們的故事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深情守護,也是對民族記憶的執(zhí)著延續(xù)。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jīng)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