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石材行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困境。有人將其歸咎于房地產市場的低迷,有人認為是產能過剩的結果,還有觀點指出消費降級的影響。無論原因如何,整個
石材行業確實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然而,在這看似艱難的時期背后,也孕育著新興領域的突破曙光。理解當前行業的狀態,需要綜合考慮其現狀、面臨的挑戰以及潛在的機遇。
挑戰——
短期壓力不容忽視
房地產與基建需求雙降
房地產作為石材的主要消費領域之一,2025年依舊面臨著嚴峻考驗。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和新開工面積持續下降,部分區域新樓盤數量顯著減少,直接導致了石材在建筑裝飾中的使用量大幅下滑。同時,基礎設施建設增速放緩,市政項目的削減進一步壓縮了石材的需求。
低價競爭與產能過剩
行業內部同質化嚴重,中小企業扎堆低端市場的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價格戰使得利潤空間被極度壓縮,常規板材的行業平均利潤已降至2-3元/㎡。一些企業不得不采取以次充好或低價傾銷庫存的做法,擾亂了市場秩序。
環保與政策成本攀升
隨著環保要求日益嚴格,礦山開采受限,廢水循環利用率提高及人工成本增加等,都推高了企業的運營成本。
替代品沖擊與消費分化
人造石材(如PC磚、石英石)憑借價格優勢占據了低端市場份額,而高端消費者對天然石材品質和個性化的需求卻越來越高。
機遇——
寒冬是轉型的催化劑
短期承壓:傳統模式加速出清
房地產市場的深度調整、環保成本上升以及激烈的價格競爭將促使行業進一步洗牌。缺乏技術和資金支持的中小企業可能被迫退出市場,預計到2025年規模以上石材企業數量將減少至約2800家,較2020年減少了40%。但這一過程也為頭部企業騰出了更多的市場空間,促進了行業集中度的提升和資源的有效配置。
中長期機遇:技術與模式重構行業
需求端:隨著城鎮化率突破70%,城市更新每年投資超過5萬億元,綠色建筑標準的升級(例如,2027年起新建公共建筑中綠色石材使用比例需達到70%以上),這些都將為石材行業帶來結構性需求。
供給端:智能化、綠色化、定制化的轉型將催生新的商業模式。例如,裝配式建筑配套的輕量化石材復合板市場規模預計將在2025年突破2000億元;石材與光伏一體化、數據中心散熱基板等新興應用場景也將開辟萬億級別的藍海市場。
全球化布局
通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礦山合作以及跨境電商渠道的拓展,中國石材企業有望從“低價代工”轉向“技術標準輸出”,在全球產業鏈中爭取更多的話語權。
結語
在這段艱難的時間里,石材企業更應沉下心來,專注于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產品,為經濟復蘇做好準備。所有行業都在經歷激烈的競爭,優勝劣汰是自然法則,但那些用心做好產品的企業絕不會被淘汰。對于石材行業而言,“寒冬”實際上是傳統粗放經營模式的終結,而非行業的整體衰退。依賴低端產能、低價競爭且忽視環保與創新的企業將會被市場淘汰,而那些能夠通過技術創新、模式革新以及全球化戰略布局實現轉型升級的企業,則將在新的結構性機遇中開辟廣闊的市場空間。
正如水頭石材市場的變遷所展示的那樣,即便是在蕭條期,通過線上銷售、產品研發以及市場整合,依然能夠找到新生機。對于石材從業者來說,寒冬是一個修煉內功的好時機,只有擁抱變革、深耕價值,才能在行業重組的過程中贏得未來。石材人,加油!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