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一個注定被記住的年份。那一年,杭州G20峰會碳中和項目啟動,巴黎氣候協定在近200個國家簽署,全球環保意識迅速升溫。與此同時,在山東萊州,
石材產業卻悄然走入低谷。事實上,這樣的低迷并非首次降臨。回望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歷程,萊州石材幾經起落,仿佛一場跌宕起伏的時代劇。
上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大地,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冒出。由于機制靈活、反應迅速,這些“小船”率先試水市場,萊州石材由此進入了“蠻荒生長期”。彼時,機器轟鳴、粉塵飛揚,雖然帶來了環境污染,卻也實實在在推高了地方經濟的GDP。
然而好景不長,到了90年代初,由于發展理念滯后,幾乎所有的萊州鄉鎮石材企業都面臨倒閉危機,整個行業一度命懸一線。
進入21世紀后,技術設備落后、管理理念陳舊再次讓萊州石材陷入困境。歷史似乎總在重復上演,只是每次的細節不同。在利益與現實的夾縫中,人性難以抗衡,但萊州人骨子里的堅韌,卻總能在絕境中找到出路。
在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中,有一個人的名字無法忽視——孫玉林。他是萊州
石材產業發展的見證者、推動者,更是“中國石都”的締造者。
關鍵人物:孫玉林 —— “中國石都”的奠基人
1978年,他投身石材行業,成為最早一批“吃螃蟹的人”;
90年代初,他接手瀕臨倒閉的柞村鎮鎮辦石材廠,創辦玉磊石材,成功實現企業重生;
2000年,他提出“抱團取暖”策略,推動萊州石材向大型異形加工轉型;
2003年,他牽頭促成萊州被正式授予“中國石都”稱號;
2012年,他推動建立北方最大的石材荒料交易市場;
如今已年逾古稀,但他對萊州石材的信心從未動搖。
重振之路:面對新時代的挑戰
近年來,盡管全市上下都在努力重振石材產業,但這一次的低迷顯然不同于以往。過去的困境多是內部問題,而如今,萊州石材面臨的是一場來自時代的洪流。
隨著中國城市化率趨于飽和,無論是商業地產還是公共建筑,大規模建設基本完成。傳統石材的需求開始萎縮,而替代材料層出不窮,市場競爭愈發激烈。要重新贏得市場,必須拓展石材的應用場景,提升其藝術價值與審美品位,使其更貼近現代人的生活方式。
這條路注定漫長且充滿挑戰。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石材作為天然材料所具有的質感、溫度與文化內涵,依然是許多新材料無法替代的獨特優勢。
尾聲:老一輩的期待與年輕人的責任
我曾問過家里做了一輩子石材的二爺爺:“萊州石材還能不能回到從前?”
他沉默片刻,說:“屬于俺的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就看現在的年輕人能不能折騰出點新花樣。”
或許,這正是萊州石材未來的希望所在——新一代的年輕人能否接過這份傳承,在創新與變革中,賦予這片土地新的生命力。
萊州
石材的故事還未完待續。它的未來,值得我們共同期待。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