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石都”云浮,一條貫穿石材全產業鏈的“民主動脈”正悄然躍動。這里的人大代表聯絡站,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民意窗口,而是深度嵌入產業發展的“神經中樞”,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引擎”。石材網獲悉,近年來,云城區人大常委會以“代表聯絡站+”模式為引領,創新打造市石材行業人大代表聯絡站,將代表履職與支柱產業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基層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云浮實踐”。
一、站點建在鏈上:7000家企業的“連心橋”正式通車
云浮,中國三大石材基地之一,擁有石材市場主體7301家,帶動就業超20萬人,2024年全產業鏈產值達300億元。面對如此龐大的產業集群,如何打破政企溝通壁壘、實現資源高效對接?2023年5月,云浮市首個行業性代表聯絡站——市石材行業人大代表聯絡站在市石材行業協會正式掛牌成立。
這一創新之舉,標志著代表聯絡站從“區域設站”邁向“產業建站”。23名來自全國、省、市、區、鎮五級的人大代表進駐站點,常態化開展接待選民、走訪調研、政策宣講等活動。兩年來,累計開展履職培訓12次,接待群眾和企業500余人次,收集意見建議78條,推動解決實際問題52件,真正實現了“問題在一線發現、建議在一線收集、服務在一線落實”,為全市7000余家石材企業架起了一座高效溝通的“連心橋”。
二、資源活在業上:從“聯絡平臺”到“發展引擎”的功能升級
聯絡站不僅是民意的“收集器”,更是產業發展的“助推器”和“智囊團”。
在國際合作方面,聯絡站主動對接RCEP政策紅利,聯合市石材行業協會積極對接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RCEP產業合作委員會,推動云浮與馬來西亞等成員國深化經貿合作。在近期舉辦的廣東云浮—馬來西亞RCEP產業合作交流會上,成功促成市石材行業協會與馬來西亞百麗環球集團簽約,為云浮石材“走出去”打開新通道。
在轉型升級方面,面對產品同質化、品牌影響力弱等痛點,聯絡站引導企業錨定“園區化、數字化、品牌化、集群化、綠色化”發展方向,打出“產品煥新+品牌拓新+模式出新”組合拳。目前,已有10家“專精特新”企業、20家高新技術企業、28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78家工業企業啟動智能化改造,產業能級持續躍升。
三、政策落在實處:打通惠企利民的“最后一公里”
聯絡站的核心價值,在于推動政策與企業需求精準匹配,把“制度優勢”轉化為“發展實效”。
破解融資難題:針對企業普遍反映的“融資難、貸款周期短”問題,全國人大代表、市石材行業協會會長陳思揚牽頭協調,推動云浮農商行2024年向石材企業授信3.9億元,有效緩解企業“燃眉之急”。
激活閑置資產:曾閑置近十年的云浮國際石材博覽交易中心,在聯絡站和多方努力下重煥生機。第二十二屆云浮國際石材科技展暨第十六屆石文化周將于2025年10月在此舉辦,并實現長期落戶,未來將打造為集展覽、購物、工業旅游于一體的“石材羅浮宮”,賦能城市更新與產業升級。
回應民生關切:針對石梯逕機械商貿城企業反映的用電難題,代表們多次提交建議,僅用三個月便推動公變電問題解決,惠及50余家企業,彰顯了代表履職的速度與溫度。
四、立法立在民意前:為地方治理注入“產業智慧”
聯絡站還成為地方立法的“前哨站”和“民意窗”。
在《云浮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制定過程中,駐站代表深入企業一線,圍繞簡化審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提出多項建設性意見,其中不少被吸納進法規條文,使立法更具“產業底色”和實踐溫度。
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石材加工污染問題,代表們實地走訪、系統梳理,提交《關于進一步解決石材加工行業噪音和粉塵污染的建議》,有力推動《云浮市石材生產加工污染防治條例》出臺。該條例實施以來,全市建成31個固廢處置項目,培育3個省級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示范項目,年處理能力達385.1萬噸,助力云浮從“移居城市”邁向“宜居宜業”新階段。
結語:
從“代表聯絡”到“產業聯動”,從“民意上傳”到“發展賦能”,云浮市
石材行業人大代表聯絡站的實踐,生動詮釋了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僅是一種制度安排,更是一種治理能力。它不僅是代表履職的平臺,更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站”。
未來,隨著“代表聯絡站+”模式的持續深化,人大代表將繼續“站”在產業鏈上、“干”在發展一線,為云浮打造千億級綠色建材產業集群、建設宜居宜業的現代化城市注入源源不斷的民主力量。這,正是新時代人大工作守正創新的“云浮答卷”。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